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期刊概览 > 《中国地方志》2022年第4期
22-4.png
《中国地方志》2022年第4期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时间:2022年8月25日
  • 国内统一刊号:11-1395/K
  • 主办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 国际标准刊号:1002-672X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方志》,创刊于1981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级历史类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指导全国修志工作的学术期刊。《中国地方志》办刊宗旨是: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相关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关于修志工作的部署;对全国修志实...
  • 目录
  • 摘要
  • 全文

·新方志研究·

《浙江通志》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颜越虎·4·

广域民俗志的学术评估和书写判断

——以《浙江通志·民俗志》《陕西省志·民俗志》为例  张世民·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编纂体例与章法探讨

——以《浙江通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为例  王晖·25·

·旧方志研究·

治道与志道:清代甘肃道志编纂研究  陈郑云·36·

方志方言词汇整理与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  杨彦智·48·

方志所见江盈科佚作考论  王欣璐·56·

CHINA LOCAL RECORDS·地方史研究·

元代靖州路建置与地方治理探蠡  刘源·67·

景观与地方认同的建构

——以桐城龙眠山为例  何建华·76·

·专题研究·

从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抗战初期中共对三民主义理论的探讨  左玉河·90·

伪满留日学生的在日生活  徐志民·98·

抗日战争时期顾颉刚民众观念的演变  李政君·107·

爱泼斯坦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的认识  张德明·114·

 

英文目录与摘要(CONTENTS)·124·

《浙江通志》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颜越虎

提要:

新编《浙江通志》是浙江省自清雍正《浙江通志》编竣以后第一部完整的省志。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从18个方面入手,一环扣一环,层层抓落实,使《浙江通志》这一文化强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成为一项优质工程。对领导重视志书质量与人人重视志书质量并重等8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和志书质量建设制度刚性落实的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等3个方面进行反思,无论对浙江地方志事业的继往开来,还是对全国二轮修志的探究考量,都不无意义。

关键词:

《浙江通志》  质量保障体系  实践  思考


广域民俗志的学术评估和书写判断

——以《浙江通志·民俗志》《陕西省志·民俗志》为例

张世民

提要:

通过对《浙江通志·民俗志》与《陕西省志·民俗志》的比较分析,探讨广域会通型志书社会部类/民俗版块的编纂问题,并对《浙江通志·民俗志》作出学术评估和书写判断;指出民俗记述以普通民众为对象,有民俗事像和民俗事物的不同内涵,而对社会习俗的著录,关键在于对民俗事像的系统反映;强调民俗区域划分的重要性,主张省级广域民俗志书应擘画设置民俗区划图。作者对于历史民俗和现实民俗、文化视角和社会视角做了明晰的畛域划分,认为民俗志的编写,最关键的是记录经验世界的鲜活民俗。文章还探讨了民俗书写的话语方式和概念内涵,提出了钩沉民俗话语中私密话语的命题。

关键词:

浙江通志  陕西省志  民俗志  历史民俗  民俗区划  民俗话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编纂体例与章法探讨

——以《浙江通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为例

王晖

提要:

编纂非遗志是方志学中一个全新的课题。二轮志书编纂中极少数省市志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述,其中《浙江通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创新体例,纵横结合,较好地处理了非遗志与项目本体所属行业分志深度交叉问题:表述章法上继承旧志“考”体传统,使用考据方法记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对传统体裁“考”体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考据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无考据难以正本清源,非遗名称、起源与发展、保护所在地等都需要考证,考据便是非遗志无法回避的章法,也是方志学如何扬弃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考据必须使用第一手资料,间接资料容易出错。文章以浙江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编纂体例与章法进行探讨,以期对三轮修志编纂非遗专志有所裨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志  体例章  法  纵横结合  考体  第一手资料


治道与志道:清代甘肃道志编纂研究

陈郑云

提要:

道志作为以道为行政单位修纂的特殊方志类型,是地方道制变迁的产物。道在名称上不能保持独立性和稳定性,故道志有“直接以道命名”和“不以道命名”的两种情况。由于道的辖区与道员职掌的特殊性,清代甘肃出现乾隆《重修肃州新志》与乾隆《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两种不直接以道命名的志书。从表面上看,道志的编纂首先以其所属的州县卫所为纲,然后分门别类地叙述该区域的历史和现状,各纲(州县卫所)之间互不统属,看似与道无关。其实,从书写实际来看,因道不是独立的行政区划,故修纂者在书写中巧妙地将道的建置与道员任职等史事包含在其驻地(州县)的叙事之中,可称作“以地存道”的书写方式,既由道制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修纂者“折中”的“志识”体现。

关键词:

道制  地方治理  道志  方志编修


方志方言词汇整理与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

杨彦智

提要:

随着21世纪初期全国各地新编方言志工作的初步完成,有关方志方言词汇的研究成果逐渐出现。近年来,在国家社科方言文献研究项目的推动下,相关成果更是日渐繁盛。笔者对近二十年来学界关于方志方言词汇的整理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首先,分门别类,分析近二十年来方志方言词汇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其次,比较2010年前后两个时期的成果,管窥近二十年来方志方言词汇研究的发展、变化和趋势;最后,展望研究的未来,以期为今后的方言词汇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方志  方言词汇  研究综述


方志所见江盈科佚作考论

王欣璐

提要:

公安派作家江盈科的著作存在佚失现象,这些佚作在地方志中有所保留。云南、贵州、四川、苏州等地区的方志里,收录了20首《雪涛阁集》未收诗、一篇佚文篇目及一段残句。府、州、县等更小单位方志的记载,对研究也起到重要作用,不能遗漏。但要审慎地选择版本、辨析其中信息。桃源县、苏州等地的方志中,还记载3种前人考察时未考得的佚著。一些佚诗勾勒出江盈科在四川任提学副使后出川的行迹路线,由此,一些诗歌的写作时间、背景也得到更精准的定位。

关键词:

江盈科  方志  辑佚  生平考证


元代靖州路建置与地方治理探蠡

刘源

提要:

元代靖州路由于其辖境毗邻少数民族地区,相对于一般路州,在湖广行省地方治理中的地缘位置较为特殊。有元一代靖州路的行政建置嬗变不定,其变迁伴随着湖广行省民族区域秩序的不断变更。元顺帝一朝曾针对靖州路与思州安抚司就黔东南洞民地区的隶属进行划境。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辨析亦可见元廷利用土官与路州辖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巩固民族区域的地方治理。

关键词:

元代  湖广行省  靖州路  思州安抚司  民族地区


景观与地方认同的建构

——以桐城龙眠山为例

何建华

提要:

自然景观可以经由人的活动变为文化空间,反过来对地域社会产生影响。桐城县北郊的龙眠山凭借李公麟等乡贤的文化赋值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成为桐城的重要“景观”,对桐城的日常生活和家族发展影响深远。随着地域社会的发展,“龙眠”这一文化意象融入士人的身份意识和地方文献的编纂中,成为构建地方认同的工具。通过考察明清时期桐城士人围绕龙眠山进行的日常活动和历史书写,探究自然景观进入社会生活的途径、景观在构建地方认同中的作用以及景观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龙眠山  桐城  景观  认同  明清


从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抗战初期中共对三民主义理论的探讨

左玉河

提要:

从1938年底开始,国民党根据自身需要对三民主义进行再诠释,其目的既要与汪精卫争夺三民主义话语权及国民党之正统地位,更是为了以三民主义压迫中共放弃共产主义,从而引发国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问题的激烈争论。中共在论争中将三民主义区分为“真假三民主义”,阐明革命的三民主义之内涵,并提出“新旧三民主义”概念,明确宣告自己“愿意为之彻底实现而奋斗”的三民主义是包括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为了摆脱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话语,毛泽东用“新民主主义”一词指代“新三民主义”概念,构建了以“新民主主义”为核心概念的“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及革命理论。

关键词:

三民主义  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


伪满留日学生的在日生活

徐志民

提要:

关于伪满留日学生的在日生活,有学者访谈过一些原伪满留日学生,但彼此所谈留日生活差异较大,往往彰显了个人留日生活的特殊性。抗战时期,日本不仅安抚和“保护”伪满留日学生,而且专设学席制度,与其他伪政权相比貌似优待伪满留日学生。其实,这是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东北和实施“以华制华”“分而治之”侵华政策在留日教育层面的反映。伪满留日学生的学习、交往和日常活动同样被监控,任何“异常”都可能招致牢狱之灾或杀身之祸,这也是他们留日生活的常态和底色。因此,伪满留日学生个人留日生活的特殊性蕴含在普遍性之中,如此理解他们的留日生活或许更加客观。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伪满洲国  留日学生  留学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顾颉刚民众观念的演变

李政君

提要:

自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顾颉刚就对民众问题有所关注,但当时他更侧重阐释民众文化的学术价值。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关注点逐渐从民众文化转向民众本身,并倡导“唤醒民众”。“唤醒民众”具有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目的,这是大的时代环境使然,但就其根本诉求而言,则是要在当时的中国进行一场“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教育运动,以求民众现代观念、现代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

顾颉刚  唤醒民众  抗日救亡  现代启蒙


爱泼斯坦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的认识

张德明

提要:

抗战时期,波兰记者爱泼斯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游击战颇为关注,并对中共军队的作战及部队建设情况进行介绍,还注意到密切的军民关系;他对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特别是对延安所在的陕甘宁边区的书写颇多,并在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他对中共在抗战中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有所考察,对中共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改革与国共关系的处理给予了肯定。爱泼斯坦从外国人亲历者的视角全方位地观察了抗战时期的中共,同情并支持中共抗战,向国内外社会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

关键词:

爱泼斯坦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延安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