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期刊概览 > 《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4期
微信图片_20200121161645_gaitubao_235x322.jpg
《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4期
  • 周期:季刊
  • 发行时间:2019年12月
  • 国内统一刊号:10-1475/K
  • 主办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 国际标准刊号:2096-3912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年鉴研究》,创刊于2017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年鉴研究》以“立足中国年鉴理论研究的制高点,掌握年鉴评价的话语权,引领中国年鉴事业发展方向”为核心理念,旨在搭建学术争鸣平台,刊载反映年鉴研究最新成果的学术论文,通过理论阐释、学术探索、学术评析、专业评论、年鉴点评、评价方法探索和成果展示等方式,以正确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学术导向引领年鉴事...
  • 目录
  • 摘要
  • 全文

·年鉴编纂·

机构改革与地方综合年鉴框架创新探究 陈洪毅·3·

试论省级综合年鉴的功能细化问题

  ——28部省级综合年鉴功能分析 雷卫群 陈晓婧·16·

年鉴编纂与政务信息保护开发利用

  ——以《江苏自然资源年鉴》为例 黄河清·25·

·专题研究·

国外年鉴特点述论 王韧洁·32·

论学术共同体视角下的学术年鉴功能演化 姜阿平·43·

关于智慧年鉴的思考和探索 谌 倩·51·

·比较研究·

粤港澳高校年鉴比较研究 何 昕·60·

·回顾与发展·

民国《铁道年鉴》编纂出版研究 李子明·68·

英文目录与摘要(CONTENTS) ·78·

机构改革与地方综合年鉴框架创新探究 

陈洪毅 

摘 要: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完成,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提供了反映时代特色的内容,也对年鉴框架设计提出新的挑战。根据机构改革及其职能调整进行年鉴框架设计成为年鉴界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广西年鉴》《广州年鉴》《南宁年鉴》2008年、2013年两轮机构改革而进行的框架调整情况,以及比较2018年出版的35部年鉴框架调整的情况,可以看出,在机构改革的调整过程中和调整后,应适时调整年鉴框架,在总体结构、主体资料和部分类目等方面有所创新。 

    

试论省级综合年鉴的功能细化问题

——28部省级综合年鉴功能分析 

雷卫群 陈晓婧 

摘 要:省级综合年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年鉴编纂者对于年鉴功能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其功能的多样化勿庸置疑。通过分析28种省级综合年鉴的“编辑说明”或“凡例”,年鉴的功能可归纳为9项:保存资料、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研究人员提供材料、为修志积累材料、窗口作用、礼品书、为民族团结服务、育人等。因地域、编纂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等情况不同,各年鉴对功能的重点定位不尽相同。厘清年鉴的功能定位有利于提升年鉴编纂质量,扩大年鉴的使用价值,从而推动年鉴事业开拓创新。 

    

年鉴编纂与政务信息保护开发利用

——以《江苏自然资源年鉴》为例 

黄河清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政府信息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难度不断加大。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基于年鉴本身的价值与作用,许多行业坚持编纂专业年鉴,过去没有编纂过年鉴的政府部门,也开始启动纸质年鉴编纂工作。看似相悖于信息化潮流,却对保护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展示文化软实力和显示管理绩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年鉴工作以较小的投入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管理价值的正效用。探讨自然资源年鉴编纂与政府信息保护开发利用的原理、机制,探寻有效路径方法,提升编纂出版水平,在自然资源行业具有开创性意义。 

    

国外年鉴特点述论 

王韧洁 

摘 要:以西方为核心的国外年鉴历史长远、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在继承了历书的初始属性和市场化生态的发展环境下,国外年鉴从编纂到运营,形成了许多典型特点——体例上对条目体和文章体灵活地选取与处理;内容上讲求精致细化,时间、地域范围宽泛,注重实用,富有主观色彩,不回避负面信息;组织管理上形成专业、多元的成熟机制;网络建设上开拓不同类型的网站和新型移动端应用;装帧设计上普遍保持便携便览的较小开本。与此参照之下,中国年鉴在个性土壤的栽培下,发生了史书化和辞书化的变型。面对长期与当下存在的问题,在认识、体制、技术等层面向国外年鉴进行借鉴,是一种源头式、反思式、创新式地求解之策。 

    

论学术共同体视角下的学术年鉴功能演化 

姜阿平 

摘 要:学术年鉴是记录学科发展重大进展、学术成果及研究数据等重要信息的重要载体,与学术共同体共生共存。从国外经验来看,学术年鉴除了是记载学术共同体研究进展的“史书”之外,目前功能已经不断深化,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参考、学术成果发表的重要渠道和链接学术网络的重要载体。但是,中国的学术共同体发育不足、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不够以及学术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合理,导致共同体与学术年鉴的关联度和依存度不高、学术年鉴存在供给不足、功能相对单一的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术共同体高度关注,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共同推进年鉴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柱。 

    

关于智慧年鉴的思考和探索 

谌 倩 

摘 要:地方综合年鉴在资料管理、存储、搜集、组织、二次开发、三次开发利用等方面普遍面临着困难和问题,建设智慧年鉴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之一。智慧年鉴着眼于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服务、新发展、创新需求等几个方面,推进以数据资源为驱动的信息化建设,主动实现城市年鉴跨越式和创新式发展管理新体制;建成上接中国年鉴和省市年鉴,下联区县、街道和村庄的全覆盖年鉴网络体系,形成共建共享的智慧年鉴顶层新架构;建成全国数字年鉴入库统一标准、数据共享、全民参与、AI辅助、协同联动等的一体化平台,打造高效、便捷的年鉴数据库,为地域文化服务,为“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注入新动能,从而实现年鉴文化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建设智慧年鉴是年鉴外部需求和内在需要的统一,也是激发年鉴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 

    

粤港澳高校年鉴比较研究 

何 昕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在我国新时代发展背景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粤港澳高校年鉴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多层次、全方位高等教育合作格局的形成。文本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年鉴在年鉴框架结构、内容设计、载体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粤港澳三地高校年鉴应加强协同、互动;提升年鉴质量、加强理论研究;打造年鉴自身校本特色;找准认清高校年鉴功能定位;内地高校年鉴加强信息化建设,能促进港澳高校年鉴的发展,进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所裨益。 

    

民国《铁道年鉴》编纂出版研究 

李子明 

摘 要:民国《铁道年鉴》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铁道部组织编纂出版的铁路行业国家级的综合性年鉴,是研究民国时期铁路和交通史的重要资料。民国《铁道年鉴》的编纂方式和内容特色既呈现出当时年鉴发展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鲜明的铁路特色。由于民国时期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铁路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铁路行业相对便利的交通通讯条件等原因,民国《铁道年鉴》的编纂较早形成了官方组织、全行业供稿的编纂模式,年鉴记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均呈现较高水平,从而保证了年鉴内容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尽管在体例结构上还不脱旧志书痕迹,在原始文献的加工整理上力度还不够,但对年鉴时效性、服务性、工具性等年鉴特性的追求始终贯穿民国《铁道年鉴》的编纂过程,体现出早期年鉴工作者的探索与努力。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