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方志网首页

看方志·赏民俗

作品单位:福建省方志馆
  【看方志·赏民俗】 该作品入选2023年地方志网络精品(专题专栏类),由福建省方志馆制作,于2022年7月起在“福建省方志馆”微信公众号发布。该专栏共18篇文章,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方志中的民俗内容,展示地方独特的民俗风情,突出本地区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传统手艺等特色元素。作品发布后,浏览人数达3.5万人次,收获了不少专家学者好评,该系列作品内的《【看方志·赏民俗】八闽小吃——莆仙小吃》被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转发。
看方志·赏民俗
  茶的饮用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福建更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当中就已经提到建州和福州,并称赞两地的茶叶味道是“其味极佳”。
  【明·卢复辑本】《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
  【唐·陆羽】《茶经》:“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唐·李肇】《唐国史补》:“福州有方山之露芽。”
  五代时,建瓯人张廷晖,以其住地北苑(今东峰镇凤山茶场一带)适宜种茶,将茶园献给官府;官府设官焙,制贡品,至使建溪流域茶叶生产迅速兴起。至南唐未,北苑己成为南方乃至全国著名的茶叶产区。到宋代,以北苑茶为代表的福建茶叶进入兴盛时期。宋代许多文人墨客以品茶为乐,吟茶会友,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
  【宋·蔡襄】《茶录》:“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茶盏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宋·白玉蟾】《水调歌头·咏茶》:“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宋·范仲淹】《武夷茶歌》:“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
  【宋·陆游】《建安雪》:“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宋·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宋·宋徽宗】《大观茶论》:“本朝兴,每岁命自建溪献茶,龙团凤饼,因以名冠天下。”
  【清·周亮工】《闽小记》:“建州贡茶,自宋蔡忠惠始。”
《宣和北苑贡茶录》中的龙凤团茶
蔡襄《茶录》碑帖
  茶叶还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在这条绵延万里,跨越千年的传奇古道上,茶叶一直扮演着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的主角。清代以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英国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同时英式下午茶文化也传播开来。根据茶叶专家考证,欧洲人的“茶”字读音与闽南方言茶的发音有直接的源俗关系。
  英国民谣:“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清代福建茶叶装箱运往国外
  福建既是茶之王国,福建人自然对茶情有独钟。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也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
  喊山祭茶
  喊山祭茶仪式,流传于闽东畲族的一个古老而久远的风俗,是民间对茶神和山神的一种祭拜表达,寄托着人们渴望风调雨顺、茶事兴盛的美好心愿。明代以来,大量畲民迁居福鼎、福安、霞浦等闽东山区,喊山祭茶仪式演绎为一种习俗,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
  每年惊蛰至清明,春雨绵绵,山雾蒙蒙,万物在沉睡中渐渐地苏醒,一场声势浩大的喊山祭茶仪式便在茶山拉开序幕。当众人登上喊山台,把水果、猪头肉等祭品摆上供桌,香火插进香炉时,一个个便开始顶礼膜拜,乞求上苍保佑,福临大地。领头人祭文宣读完毕后,便率众喊:“茶发芽了!开山采茶喽!……”这一传统的喊山祭茶仪式,至今仍在闽东地区流传,至今仍在延续,内容也融入了许多新时代的茶元素,凸显了浓郁的茶文化内质和地方风情。
  【清·王锡祺】《小方壶舆地丛钞·武夷纪胜》:“惟喊山台乃元暗都刺建,台高五尺只,方一丈六尺,台上有亭,名喊泉亭,旁有通仙井。岁修贡事,明著令,定额贡九百十斤,有先春、探春、次春三品,视现北苑为粗,而味过之。每岁惊蛰,有司率所属,于台上致祭毕,令役呜金击鼓扬声,同喊:“茶发芽!”而井泉旋即渐满满。”
祭茶喊山仪式
  闽南茶道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壶、杯、盘,或方或圆或扁,多式多款,上镂山水人物及花鸟,玲珑精致。喝茶既为时尚,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还有谁家“结牙”多,谁家最有礼的说法。因此,若顽童不慎摔坏“结牙壶”,老人极为心疼。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总之,旧时“茶房四宝”(潮州炉、开水壶、小茶壶、小茶杯)现今仍为家家必备之物。闽南“茶道”除“饮”之外,还很讲究“品”,品茶时要眼、鼻、口并用,色、香、味同辨。一些地方待客品茗时头遍茶还要倒掉。品时,要小口相呷,形如啜酒。整个“品”、“饮”过程进退有节,出入如仪。
  闽南人心目中甚至茶重于酒,故同安一带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待客多用安溪铁观音、毛蟹、梅占、黄旦、水仙等乌龙茶佳茗。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然后将小茶壶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烫热。冲泡时,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这温壶、烧壶、运壶、斟茶的规程一气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黄,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几个茶杯相挨,要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主人给谁添茶,谁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据说当年乾隆帝微服出访,为大臣斟茶。大臣诚惶诚恐,用两指三叩桌面以示两脚跪地三叩头。相因成习,遂成了闽南及广东潮汕一带茶俗之一。这一习俗泉州最明显,惠安、晋江一带叩指次数较少。
  【唐·冯贽】《记事珠》:“建人谓斗茶曰茗战”。
  【清·施鸿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或谓功夫乃君谟之误,始于蔡忠惠公也……故尚此茶,取其饮不多而渴易解也。”
  【清·黄惠 李畴】《龙溪县志》:“灵山寺茶,俗贵之;进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確,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筵,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赀岁数千。”
  【清·周凯】《厦门志》:“彼夸此竞,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
功夫茶
  擂茶
  在闽北及闽西北山区还有一种古朴奇特、热闹有趣的“茶道”--擂茶,它足以和功夫独到的闽南“茶道”分庭抗礼。喝擂茶,盛行于将乐、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宁化、顺昌、明溪、武平等地,其中以将乐擂茶最具代表性。
  擂茶,俗称“客茶”,因为它是客家人的饮茶习俗。原名叫“三生汤”(主料为茶叶、生米、生姜)。在各地还有种种别称,宁化称“米茶”,将乐称“揉揉茶”,泰宁人称“泡茶”(遇婚喜时请喝的擂茶称“喜茶”)。这些地区民众自古视擂茶为家珍,凡走亲串戚,朋友聚首,婚丧喜庆或邻里龃龉释嫌都要喝擂茶,沿袭经年,成了当地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礼节。
  擂茶的制法是将茶叶(或茶梗)、生姜、芝麻、爆米、猪油和盐等混合,经水浸后放在陶制的“擂钵”内(擂钵形如瓷碗,重而厚实,钵内壁斜刻着道道齿痕,以增强摩擦力),用油茶树做的“擂棒”反复擂成糊状,即成“擂茶脚子”。将“脚子”放在茶碗里搅匀,再冲入沸水,就成了一碗集香甜苦辣于一炉的擂茶了。盛夏酷暑,饮上一碗,顿觉口舌生津,香溢齿龈。有些地方还加入些中药,使能清热解毒。将乐民谣曰:“白芍甘草和麻仁,元参石斛合黄芪”。加了这些药物,就成“药食兼俱,味中有味”的饮料。喝擂茶与闽南人吃早茶一样往往也有“茶配”。光泽人喝擂茶时要配花生、瓜子、炒黄豆、米花及腌菜、笋干等食品。闽北流传的一句口头禅“喝擂茶,吃粑粑;壮体格,乐哈哈”。反映喝擂茶配茶食的好处。
  喝擂茶可作为乡人联络感情的一种活动。农闲期间,从村头到村尾,挨户叫茶,妇女们三五成群地来喝茶。茶兴浓时,苦恼伤心事全抖光。如有客人路过,农家主妇总会客气地招呼:“喝碗擂茶走啰!”过路客欣然入门,喝毕擂茶,道声谢再扬长上路。好客的客家人见人擂茶喝得越多、心中越高兴。常逢人便说:"我今天擂过三遍茶了"。
  一些地方,喝擂茶还是喜庆的象征。光泽的止马、李坊等乡,人家凡生男育女、孩子过周岁以及遇第一次接岳母娘、接姐夫、接新妇、女儿订婚等日子都要请全村人喝擂茶。有时专请妇女(除姑娘外)大喝擂茶。今天东家、明天西家,家家叫吃擂茶。且无分昼夜,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有吃上几天者,也有吃上一个月的(如小孩出生时)。当地农家户户都有擂茶工具,每户一年要准备十几斤茶叶。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擂茶:将茶芽汤浸软,同去皮炒熟芝麻,擂细入川椒末、盐、酥糖饼,再擂勻细,干旋浸茶汤。如无糖饼,以干面代之,入锅煎熟,随意加生栗子片、菘子仁、胡桃或酥油同擂细,煎熟尤妙。如无草茶,只用末茶亦可,与芝麻同擂亦妙。”
元建安版画《大茶饭仪图》,原刊至元六年(1340)建安积诚堂郑氏刊本《事林广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客家擂茶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