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方志网首页

“闽源之窗”微信公众号(总 884 期)——建瓯市 1998年“6.22”特大洪灾回眸

作品单位:中共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闽源之窗”微信公众号(总884期)——建瓯市1998年“6.22”特大洪灾回眸】该作品入选2023年地方志网络精品(文字类),由中共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创,作者赖少波。该文回顾了1998年6月22日福建省建瓯市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并综合分析了此次特大洪灾的“三个特征”以及“四方面成因”,总结出了“五点反思”。该文配以大量的图片、动图。展示了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也反映出建瓯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抗击洪灾时所展现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品格。该文的文字部分,于1999年4月发表在福建省科协主编的《首届福建科技论坛论文集》上,经“闽源之窗”微信公众号发布后,阅读量在2.4万人次以上。
建瓯市1998年“6.22”特大洪灾回眸
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赖少波
  回眸一 灾情概况
  1998年6月22日,福建省建瓯市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当晚7:30时,最高洪水位达108.37m,打破了有史可查的最高纪录,是建瓯旧志所载自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水位108.00m)以来最大的一次洪灾。
  这次特大洪灾,给全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全市工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打击。据灾后统计,全市受灾村218个,进水村78个,积水村44个,损坏房屋25.3万间,倒塌房屋12.52万间。受灾人口41.8万人,成灾人口21.9万人,死亡7人,3万多人一时无家可归。
  洪水冲毁农田2073.3hm2,粮食作物受灾10666.7hm2,其中绝收5333.31hm2,经济作物受灾1万hm2,蔬菜淹没2666.7hm2。全市大小水利设施水毁3625处(座),其中毁坏防洪堤471处,37.6km;毁坏水闸、槽涵341座;冲毁拦河坝216座;渠道缺口2510处,38.2km;损坏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9座,中型水库1座;损坏水轮泵站6处;影响灌溉面积6500hm2。淹没电站36处,装机2.24万kw,损坏输电线路450km,城乡供电线路中断96条(处)。
  全市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几乎全部中断,其中损坏国道、县乡公路81条,达912km。市政设施、供水系统水毁损失1680万元。全市工矿、商贸、金融、企业被迫停工停产,其中工矿企业全停厂397家,部份停产1872家;受淹粮仓38座,损失粮食22197吨。全市因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1.23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达4.3亿元。
  回眸二 三个特征
  建瓯市的这次“6.22”特大洪灾,与以往历次洪灾相比较,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征:
  一是历史罕见。建瓯市历史上发生的特大洪灾很多,但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资料不全,目前调查到的最大值系旧志所载的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发生的特大洪灾。调查水位为108.00mm,建瓯市的这次“6.22“特大洪灾的最高水位为108.37m,成为有历史调查资料以来的最大值,超过公元1784年的水位0.37米,经省水文局审定,洪水频率为150年一遇。
  二是洪峰叠连。建瓯市这次“6.22”特大洪灾从6月15日始至6月22日止,先后出现6次超过100m水位的洪水,洪峰一个紧接一个,最短间隔只有15小时,其中“6.15”、“6.17”、“6.20”三次洪水位超过102.00m以上。这种叠连不断出现6次洪峰的特大洪灾,在建瓯有水文资料记录以来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三是伴发严重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灾害。据灾后调查,全市山地大小崩塌、滑坡达12799处,堆积土石方达130.14万m3,造成水土流失面积223hm2。灾害直接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道路冲毁,农田淹埋,水利设施、通讯线路、供水管道等遭到严重的破坡。
  回眸三 四大成因
  造成建瓯市这次“6.22”特大洪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分析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成因一 气象气候因素:
  建瓯市这次“6·22”特大洪灾的发生,首先与大范围的世界气候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
  由1997年5月出现的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增暖事件,至1998年逐步减弱,海温下降,影响到我国夏季,形成了南部两条多雨带,其中一条就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1997年冬到1998年春,欧亚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积雪是30年来最多的年份,热源强度减弱,南亚季风推迟,夏季风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导致了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时间又比常年偏晚,而且偏弱,不利于雨带北进,造成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1997年冬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海高压是近40多年来最强的,入夏以来,位置一再偏南,也促使我国的主要雨带位置偏南。1998年1-6月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没有台风生成,这是1951年以来少见的,表明赤道辐合带异常偏弱,南下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强,也造成了江南地区降水偏多。
  而导致建瓯这次“6.22”特大洪灾的直接原因则是自6月8日起至22日连续长达15天的连阴雨天气。从天气形势上分析,6月15日—22日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上空存在着一个稳定少变的阻塞高压,高压脊两侧不断有冷空气南下与华南暖湿气流相遇激烈交锋,在我区上空了地成倒槽静止锋的低层切变线。而闽北地区一直处在低层切变线南侧西南气流中,西南气流源原不断地带来充沛的水汽,静止锋和切变造成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上空的对流性不稳定气层又提供了维持上升运动所需的足够能量,满足了产生暴雨的三个基本物理条件,其结果便给闽北地区,特别是建瓯市带来了一次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大暴雨过程。其过程雨量达575.5mm,在6月13日—22日短短的10天中就出现了6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日雨量大于40mm),其中3天是暴雨过程(日雨量大于50 mm),2天是大暴雨过程(日雨量大于100mm),尤其是从19日至22日连续4天出现了暴雨天气,4天中雨量达360mm,超过了历年6月份的雨量,19日最大雨量达115.3mm。在此期间,上游地区的武夷山、建阳、浦城、松溪、政和等地都普遍降暴雨,过程雨量在300~400mm之间。短短的时间内,雨量如此集中,雨势如此之大,在我市的气名胜记录里是从未有过的。
  成因二 地质地貌因素: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东经117°58′~118°57′,北纬26°27′~27°20′,处在武夷山和鹫峰山脉之间,地表切割强烈,切割密切大,峰峦起伏,河谷纵横,水系发育,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层状地貌明显,最高海拔1822.2m,最低海拔70.0m,相对高差达1752.2m。境内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0%,大部分属红壤丘陵、山地,山多坡陡,土壤风化层厚。在土壤水份饱和状态下,遇强降雨,受水力作用,易产生崩塌、滑坡等严重水土流失。尤其是花岗岩风化壳分布区,占到土地总面积的25.3 %,这些区域中,大于25的坡地面积占40%以上,质地疏松,抗蚀力弱,再加上这些地域土壤肥力差,地表植被少,从而在洪灾过程中引发和伴生了严重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生态灾害。
  成因三 流域水文因素:
  建溪是闽江的三大支流之一,地处闽北山区,正当河流发育的壮年期,属于树枝状水系,中小河流交错,河网密度大。建瓯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14787km2,全流域海拔高差很大,其主要支流有崇阳溪、南浦溪、松溪,流域形状系数0.28,坡降万分之11~17。
  一般来说,降水产生径流后,经坡面漫流,河槽汇流至流域出口断面,就形成水位(或流量)过程,而汇流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流域出口的水位(流量)过程。由于坡降大,汇流时间短,径流过程就容易出现暴涨暴落的现象。
  在建瓯市的这次“6.22”特大洪灾中,流域上游的浦城、政和、松溪、武夷山等水文站水位从起涨至洪峰一般为3~5小时,流域中下游的建阳、水吉、东游,洪峰传至建瓯不足5小时,由于流域特性的影响,因而汇流时间短,结果自然引起了洪水的暴涨暴落,也是形成“6.22”特大洪灾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因四 人类活动因素:
  人为不科学的生产活动是造成并加剧建瓯市“6.22”特大洪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其主要表现有四点:
  其一是基本建设废弃物大量违章倾倒。近几年来,修建公路、铁路、水电工程、建房等废弃物直接倾倒于河岸、沟渠随处可见。由于废弃物较疏松,一遇暴雨,土壤冲刷严重,水土流失量大,不但使河面变窄,又造成河床淤积提高,使河流排洪泄洪困难。据市水土办调查,全市1992年至1995年仅道路交通重点工程就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达430.7hm2
  其中直接倾倒于河岸的土石沙料就有123处,33万m3以上;建房、水利水电工程剩余土石沙料直接倾倒河岸、路旁每年均达10万m3。全市因基本建设倾倒废弃物直接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达560hm2
  其二是开矿、采石生产随意倒弃土石沙料。据调查,截止1997年,全市开矿、采石、砖瓦厂开挖164处,水土流失面积达86.7hm2,其中倒弃的土石沙料达1500万m3,造成水土流失45hm2。一方面,其生产时损坏地表植被严重,生产结束后又未及时种树种草恢复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一方面废弃的土石沙直接倾倒下游,基本无防护工程和生产措施,造成河床淤积抬高,压埋农田、道路,冲塌河岸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洪涝灾害的加剧。
  其三是森林生态系统单调,蓄水保土功能削弱,使得调洪抗洪能力大大降低。据市林业部门统计,截止1996年,林种结构状况为:有林地面积33.07万hm2,其中用材林12.97万hm2,占39.22%;防护林5.7万hm2,占17.30%。树种结构状况为:用材林面积12.97万hm2,其中杉木与马尾松共11.76万hm2,占90.67%;阔叶树1.2万hm2,占9.33%。林龄结构状况为:中幼林7.84万hm2,占用材林61.22%;近、成熟林5.04万hm2,占用材林38.86%。这说明其中严重地存在着用材林多,防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中幼林多,近、成熟林少的问题。不仅如此,我市还实行幼林阶段每年二次人工全面锄草抚育的营林方式,造成地表灌草植被锐减,形成了“远看一片林,近看水土流”的状况,致使森林生态系统单调,蓄水调洪功能明显降低。
  其四是山地大面积种果,防护措施未跟上,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生态效能低下。据统计,全市目前山地种果已达27042.07hm2(40.56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46万hm2。由于山林种果相当部分从山脚开到山顶,大部份未采取农业耕作工程措施(土埂或反坡梯田)和植物防护措施,且全年全面锄草二至三次。这些的幼龄果园,降雨时期土壤冲刷十分严重,尤其是山区乡(镇)的锥栗果园,大部分坡度超过25度,山高坡陡,均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其水土流失面积达1076.93hm2。这些原是林地或疏林、荒山、农地变成了幼林果园后,降低了原有植被的生态功能,加之防护措施未跟上,结果均随着坡度和降雨的增大而加重了表土冲刷量,大大降低了蓄水保土保肥的生态防护效能,加剧了下游低地的涝灾。
  回眸四 五点反思
  建瓯市“6.22”特大洪灾过后,面对满目疮痍的景象,一方面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痛惜和遗憾;另一方面痛定思痛,更给人们带来一些深刻的警省和反思。归结起来,有以下五点:
  一是要特别加强气象、水文、防汛、环保、水土等防预部门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对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
  二是要及时建立气象、水文、防汛、环保、水土、农林等各职能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的有效机制,切实保证灾情信息的畅通。
  三是要尽快提高城市抵御洪灾的能力。建瓯城区此前尚无防洪堤坝,在洪灾面前毫无抵抗能力。目前市区防洪堤工程已全面启动,竣工后可以抵御20多年一遇的洪水。
  四是要科学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严格执行《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城市规划法》、《水法》等有关法规,重点将严重水土流失区、陡坡地、库区、溪河两岸一重山划为防护林或水源涵养林,严禁采伐,加强管护;同时,应规划逐年加大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的营林面积的比例,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大力增加乔、灌植被,切实增强林地蓄水保土功能。
  五是要大力宣传,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灾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责任感。
  总之,我们今后只有长期不懈地从善待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出发,才可能真正从“6.22”特大洪灾的阴影中走出困境,重建美好家园,使山变得更青,使水变得更秀。
  (本文1999年4月发表在福建省科协主编的《首届福建科技论坛论文集》上)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