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方志宣传
让尘封的古籍走进大众
2025-09-02【打印】

康熙五十三年《漳州府志》(资料图片)

  漳州文化底蕴深厚,曾涌现出陈淳、黄道周、张燮、蔡新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历代先贤著述丰富,留下众多文化典籍,奠定了“漳州学”文献基础。历代志书卷帙浩繁,生动翔实地记录了漳州城域变迁,不仅是漳州人民的文化瑰宝,更是八闽大地的璀璨明珠。翻开漳州历代志书,如同触摸时光的脉络,透过泛黄的卷帙,可以深刻感受漳州大地的钟灵毓秀、闽南文化的薪火相传。 

  点校漳州历代志书,是赓续漳州文脉、保护漳州珍贵志书古籍的迫切之举,5月9日,《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项目举行启动仪式。 

  为高质量推进《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工作,5月27日,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组织志书点校业务培训会,专门分析讨论古籍志书点校中标点错用、漏用、引书失当等问题。 

  “志书点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的工作。”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元说,“唯有认真查阅相关典籍,结合历史语境和现实逻辑,一字一句仔细推敲,才能尽最大可能减少错误。” 

  “写史修志编鉴向来是一件工程浩大的难事,要想做好这项系统性工程,关键在于‘人’。”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主任曾进兴认为,专业人才短缺,是影响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志书的点校工作,需要多方共同支持。要摒弃闭门造车的思维模式,坚持开门修史,让更多专业的人参与进来。” 

  《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项目启动以来,一直秉持“开门修史”理念,吸引了来自武汉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厦大出版社等高校科研出版机构30余组教授、学者及社会文史专家团队踊跃申报。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黄道周和闽南文化研究所所长郑晨寅便是《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项目的领衔专家之一。 

  “文史研究离不开文献,说一句话就要有一份证据,阅读古籍便是基础。”郑晨寅说,“点校志书能化繁为简,让尘封的古籍走出馆藏、走进大众,让晦涩难懂的文字可读、可用、可传播。” 

  点校志书解读典籍只是第一步,对于不少人来说,古籍文献仍是个“高冷”的存在。如何创新志书典籍的传播形式,让它们醒过来、活起来、传下去,是郑晨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郑晨寅不仅撰写出版了一些有关黄道周的通俗书籍,还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创学院的师生们探讨如何活化传承传统文化,比如设计表情包、拍摄短视频等。 

  今年5月,在“中国旅游日”福建分会场《跟着AI徐霞客走遍漳州五大文旅带》先导宣传片中,徐霞客与黄道周在漳浦火山地质公园的玄武岩柱阵前执手相迎。据了解,该宣传片由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创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人苏文杰及其团队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打造。 

  “我们对《徐霞客游记》中关于漳州记载的文本进行深度挖掘,最终让人工智能精准复现了‘朝碧海暮苍梧’的侠客风骨。”苏文杰介绍道,“通过文化活动和短视频等形式,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志书典藏中的故事。” 

  据悉,《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目前尚未点校出版的17部志书均已确定专家领衔点校。当前,各组专家正有序开展点校工作,将旧志文字由繁体转换为简体,并进行标点、断句、注释,预计年底可完成部分初稿。 

  (《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张子言) 

  (来源:《福建日报》2025年08月28日第12版)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