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期刊动态
《中国地方志》2025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2025-11-04【打印】
内容提要

地方志事业信息化法治保障现状及优化路径

——基于《地方志工作条例》及全国38份法规规章的文本分析

王中玮

  提要:信息化是地方志事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抓手。自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以来,全国各地都出台了相对应的地方志法规规章,其中关于信息化的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对地方志事业信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关于信息化工作的法规规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求。笔者分析这些法规规章中存在的不足,建议从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立法目的、明确实现路径、建立合理的立法评估和修订制度、提高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入手,优化修订现有地方志信息化相关法规规章,为地方志事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关键词:地方志  信息化  法规规章 

  

大语言模型视阈下方志资源价值挖掘与开发利用新论

赵海良

  提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具有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其对高质量训练语料的需求,为方志资源的价值挖掘提供新的机遇;其跨学科、多用途的应用场景,为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实践路径。简要介绍当前大语言模型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详细探讨地方志在大语言模型训练中的语料价值,重点介绍大语言模型在方志知识图谱构建、知识化检索服务等方面的开发利用实践。 

  关键词:大语言模型  地方志  开发利用 

  

咸淳《临安志》宋版“京城四图”地名辨正

姜青青

  提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度重点课题“咸淳《临安志》宋版‘京城四图’复原研究”基本恢复了宋版“京城四图”的原有信息,保证了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该课题成果出版10年来,笔者陆续发现其中还存在若干误识地名,刘未《南宋临安城复原研究》又指出了10多处误识地名。通过对宋版原图的再次辨识,参考其他版本“京城四图”、历史地图以及相关文献记载,笔者对这些误识地名逐一进行考辨,纠错存正,修正地名共计11处,在此基础上制作了更趋精准的宋版“京城四图”复原修正图。 

  关键词:咸淳《临安志》  皇城图  京城图  西湖图  浙江图 

  

清代地方志的海洋类目设置及知识建构

何沛东

  提要:海洋信息历来是沿海方志记载的核心内容之一。宋元时期,沿海方志开始零星设置海洋类目,记载相关涉海内容;至明代,海洋类目的设置渐趋定型,所载海洋内容日益丰富。在继承前代方志海洋书写传统的基础上,清代修志者进一步完善海洋类目编排体例,使其更趋系统与规范,基本确立以海洋地理、海防、海塘、海运和海洋贸易五大板块为主体的类目结构,海洋书写亦围绕着上述维度展开。清代沿海方志的海洋书写,不仅是对当时海洋实况的记录,更是对历代海洋政策的梳理与反思,其中也透露着中央与地方、官府与民间在海洋认知、海洋权益与海洋治理方面的不同立场与诉求。 

  关键词:地方志  海洋类目  海洋书写  海洋观念 

  

乡土志格致科识小

——以清季地方科学教育为中心的观照

李阳

  提要:清末乡土志之编写,在县域启蒙教育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的格致科部分为后世提供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地方视角。乡土格致,或者说乡土物产(实即地方性博物学知识),其教育实践依违于新知(西方科学)、旧学(传统地志)之间,在知识的地方性与科学性如何缔合、平衡的问题上作出了一定的探索。而其间存在的“爱乡—爱国”情感构造,更是微妙地表达了本土派对普遍主义科学范式的接受与反拨。乡土志格致科教育的魅力及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其为地方科学常识普及、知识结构塑造所起的过渡且关键的作用,更在于其所反映的传统知识体系与近代科学观念的碰撞,以及本土化教育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复杂调适。 

  关键词:乡土志格致科   博物学  地方性科学  近代教育 

  

上海旧志物产所见鸟类略考

戴綦宏

  提要:方志物产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资源的重要史料。鸟类多样性记载是古代方志物产中最具生态价值的组成部分之一,亟待学界发掘利用。上海旧志物产中的鸟类记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较强的科学性,对研究上海鸟类学史具有极高的价值。文章综合利用文献学与鸟类学的方法,对上海旧志物产中的黄马鸡、金雀、雪花鸟、鸡、鸽戴、团尾、鱼虎子、麦啄等8个上海特有的鸟名俗语词进行考释,明确其具体物种所指。并对以鸟名考释为基础的历史时期鸟类多样性研究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上海方志物产  俗语词  鸟名考释  鸟类多样性 

  

清代徽州市镇发展状况探析

——基于徽州方志的考察

李坤  刘钊

  提要:方志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借助徽州方志文献翔实的史料,笔者对徽州市镇进行数量与分布的考证、类型与功能的分析,理清徽州市镇发展的脉络。徽州市镇兴起与发展始于宋代延续至清代,与江南市镇的发展脉络十分相似,但是徽州市镇与同一时期兴盛的江南市镇相比,无论是在规模、密度还是在人口上都明显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研究徽州方志文献,对于探析清代徽州市镇发展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均有重要的启发性。 

  关键词:清代  徽州市镇  地方志 

  

李冰治水离堆的名实迁转与意涵变迁

杨朗

  提要:李冰治水离堆的具体位置与功能、意涵是历史上争论较多的问题。唐代以前所载之离堆,确切位置在今乐山乌尤山,离堆一词是对古蜀语“雷坻”等音的汉语翻译。唐代以后,因离堆原初意涵已不被知悉,加之文献错讹与前人误读,出现了灌县离堆与雅州离堆两说。灌县离堆之说在后世成为主流,前人认知中“凿离堆”与“穿二江”两事合而为一,离堆转变为分岷江水的水利设施。雅州离堆的名实变迁颇为复杂,其既与雅州得名相纠缠,又被区位重构至多处。对治水离堆的不断诠释与各时代认知的层累叠加,使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面相。治水离堆的名实迁转与意涵变迁是巴蜀历史断裂与延续的具体表现,也反映出古人地理认知的模糊性。 

  关键词:离堆  李冰  巴蜀地区  名实关系 

  

《水经·汝水注》地名辨析举隅

——兼谈方志的地理辨正作用

申雨康

  提要:综合正史地理志、历代地理总志以及考古资料等记载,《水经·汝水注》存在3处可供商榷的地理问题:一是“成安县故城”特指汉元凤三年始设的成安侯国,受梁县治所变迁影响,极有可能位于今汝州市东南9.5公里左右汝河南侧范湾村与时屯村两处冶铁遗址附近;二是《水经注图》中,霍阳聚位于今李楼遗址且应移至清汝州西南,清汝州则向东移至三里水东岸;三是《水经注疏》《水经注图》误解桓、滶二水的南北位置,应当前者在南,后者在北。 

  关键词:《水经·汝水注》  成安县  霍阳聚  滶水  桓水 

  

“芝罘”地名辨正

谈凯

  提要:“芝罘”与“之罘”作地名的使用由来已久。前者是今山东省烟台市核心辖区的名称,后者是出自《史记》的古地名。前者出于后者,并非错字讹误,具有独特的更改目的与使用逻辑。梳理从“之罘”到“芝罘”的地名发展历程,便可明确“芝罘”与“之罘”各自的内涵与使用情况。第一,“芝罘”产生于元明时期,远早于一般认知中的清末民国时期。第二,“芝罘”在晚清烟台开埠前后成为正式名称,所指范围不断扩大,从岛到港、湾,直到成为如今的行政区名称。最后,“芝罘”应作今地名使用,“之罘”则是今芝罘半岛的古地名(历史地名),两者虽均指称芝罘半岛,但对其性质认知也有不同,前者将其视作岛,后者则视之为山。 

  关键词:之罘  芝罘  地名源流  烟台 

  

《太平寰宇记》润州丹徒丁卯埭条辨误

徐光明

  (来源:“地方志研究”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