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即效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方志的功能,是指方志对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究等所发挥的有利作用。
方志的功能作用问题,是古今学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古今之论有所不同。旧时的论述有三个特点:一是大都没有专文,散见于各类志书的序跋和书评之中;二是一般都是单题论述,没有形成今人所说“存史、资治、教化”的完整体系;三是不系统,即使是单题论述也缺乏系统性。今人的论述也有三个特点:一是将功能二字的内涵拓展开来,不再囿于“六字”之法,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二是对功能的认识更深刻、更明确;三是对功能的论述出现了专题和专文。因此,今人对地方志功能的论述更系统、更完整,逻辑性更强。
从现存资料看,较早对志书功能进行明确阐述的是晋代常璩。他在所撰《华阳国志·序》中说:“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将志书资治、教化、彰贤旌能、防狡杜奸等功能揭示得十分清晰。此后,历代学者对志书功能的论述,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但大要不出“存史、资治、教化”诸方面,而三者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存史自然是其第一位的功能,其他功能皆由此而派生。
一 存史
所谓“存史”,就是将特定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全面系统地记录下来,供今人、后人参考、使用。
古今方志,无论是作为一个个的个体,还是作为一个整体,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技史》的作者、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外文献作了比较研究后曾说:古代的希腊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李铁映也说:“新志书不仅在当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具有长久的认识价值和科研价值。”因此,说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对中华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树立中国文明古国的形象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地方志作为地情、国情的重要载体,在促进经济社会、学术研究的发展,在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各地自然、社会情况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帮助国外各界人士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窗口、指南作用。而这些作用的发挥,都是以方志的存史价值为基础的。
对于方志的存史功能,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是认可的。以清代学者李兆洛为例,李兆洛是被梁启超誉为清代名志的嘉庆《凤台县志》、《怀远县志》的作者,曾任安徽凤台知县。在任期间,他重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视方志为一县文献所寄。他认为,编修方志的目的之一,就是“备太史之采”,为旧史拾遗补缺。此旨每每见诸文字。如“故录其行事为状,以备史官采择焉”[2];“其于生死之际,从容中道,又岂寻常慷慨一掷者比哉。宜上史官编而传之,以光彤管”[3];“俾他日勒诸家乘,以备史氏之采”[4],等等。
二 资治
所谓资治功能,是指向有关单位和领导者提供决策的借鉴和参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的地情资料,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汇集了各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的地情资料,显示了一地历史发展轨迹和事业盛衰起伏的全过程,可以为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同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地情,制订规划,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历史依据。古人云:“治天下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5]保护自然环境、防治自然灾害、开发地下资源、恢复传统产品、发展农副业生产、规划城乡建设、开展对外贸易、引进科技知识、推动计划生育、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文物古迹、落实党的政策、调解土地纠纷等诸多工作,都可以在地方志中找到可资借鉴、参考的历史资料,这就是方志的资治功能的体现。
三 教育
所谓方志的教育(古人多称“教化”)功能,是指方志对人们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地方志中不仅记载有当地自然环境与资源的详细状况,而且记录有当地古往今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新志书还载入了近现代地方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的历史,记述了国家、民族的荣辱兴衰,故1987年5月江泽民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新的地方志,是对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的、生动的、亲切的、富有说服力的教材。它从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将使人们懂得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充分肯定地方志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地情、国情教育的生动教材。
恩格斯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要爱家乡,首先就要知家乡、了解家乡。而要深刻、全面系统地了解家乡,则非地方志莫属。与一般的宣传材料相比,地方志资料的最大优势是其资料性、全面系统性、地方性。用当地人、事、物教育当地人民,会使大家感到亲切、直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志书资料真实、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听起来觉得熟悉,读起来感到亲切,教育效果就会更加明显。近年来,各地利用方志资料,或编写乡土教材、通俗读物,或制作电视片等,以不同形式大力开展地情宣传教育活动,在充分发挥志书的教育功能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存史、资治、教育功能是方志作为一种载体所内蕴的功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因为某部具体志书的质量不高,或者流传不广、影响有限,功能作用的发挥打了折扣,就否定其功能的客观存在。
注释:
[1]如社会主义时期新编地方志工作大规模开展以后,方志界对方志功能提出了种种观点,如存史、资政、教化、决策、借鉴、兴利、认识、旅游与窗口、信息等等,20世纪80年代初,朱文尧、董一博等将其概括为“资治(资政)、教化(教育)、存史”。
[2]《养一斋文集》卷十四《光禄寺卿康公行状》。
[3] 《养一斋文集》卷十四《烈妇钱史氏事状》。
[4]《养一斋文集》卷十六《董母白孺人传》。
[5](明)杨宗气:嘉靖《山西通志》序。
(编校:闵洁 审核:张晶萍 排版:刘云锋)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