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方志宣传
全媒体名镇名村志,邀你领略别样的志书之美
2020-12-16【打印】

  人类天生向往美,因为美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状态,美是让人向往的诗和远方。黄山的雾,西湖的月,江南的美人,西北的大漠……这些美好的意象不知在古人的诗句里被提及多少次,更吸引无数游人想去一睹真容。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的本性中有着对美好事物的偏爱与善意。 

  藏蓝底色的硬壳封面,素雅清新的腰封,大气精致的航拍照片,恰到好处的厚度……《东山镇志》和《新坝镇志》有别传统志书的美丽装帧设计,自然而然让人产生了想去触摸、去翻阅、去伴随书香一探究竟的冲动。而翻开书页,细读之下,则更发现两本志书之美不仅在“皮”,更在其“骨”。 

  文字之美,添志书言语风韵 

  如果说传统志书的叙述方式像一位讲逻辑讲道理的直男的话,《东山镇志》和《新坝镇志》的文字则更像干练又不失品味的美丽姑娘。书里少有冗长段落,也找不到一点与当地特色无关的内容,瘦削的“体型”恰到好处地容纳了名镇名村的特色,达到了“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程度。 

  与此同时,文学的气质也渗透于志书的各个角落。《新坝镇志》在每篇的篇首都有一段简练优美的引言,或发人深省,或引人好奇,尤其是第七篇“特产美食”篇的首语:“物华天宝——河豚不毒新坝人”。寥寥数语,既引人想要一探究竟,又让新坝人对河豚的喜爱跃然于纸上。而《东山镇志》则在图片配文上精心打磨,为每幅图片配以文学性的描述,这样一来,本就生动的图片就显得更加鲜活。例如一幅拍摄东山特产碧螺春的图片下配文:“明前碧螺贵如金。吸收着山水精华,陶冶着花香果香,七万个嫩芽才换得一斤碧螺春,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读罢这段文字,仿佛碧螺春茶香已飘浮在鼻间,让人忍不住想立即寻一杯来品茗一番。 

  系统客观的文字固然能够全面地展示名镇名村的风貌,但总是缺少了一点灵性。除了专业研究者,也许没有人愿意翻开大部头志书,仔细阅读密密麻麻又冷静客观的文字,去了解编纂者试图传达给读者的乡土风情。而两本志书简练又不失文学性的语言,则给志书增添了一点独特的风韵。它们在这个快节奏社会里创造出一个形式简单又内涵丰富的空间,让步履匆匆的人们停下脚步,以轻松的方式去体悟乡土文化的根脉。 

  光影之美,展物产人文风华  

  如果忽略文字,单看图片的话,很难想象这是两本志书。书中图片构图精致,主题鲜明,色彩明丽,随手一翻便是可以当做电脑壁纸的精品,颇有由中国国家地理团队打造的畅销地理读物《地道风物》系列的味道。因而,当我看到《东山镇志》中卖相十足的美食照片时,竟忍不住咽起了口水。 

  更为突出的是,两本书中都有大量的人像照,有儿童在树下玩耍的画面,有老人在清晨买菜的场景,也有中年人在工厂劳作的状态……我最喜欢的是《新坝镇志》中一张占据两页纸的大幅照片,照片里一个绿衣小男孩蹲在地上朝他面前的红衣小女孩露出灿烂的笑容,环绕着他们的是被秋风染黄的林荫大道和散落一地的银杏叶。秋天的萧瑟并没有减淡两小无猜的纯真氛围,反而更凸显出童真的美好,整个画面洋溢出一种希望之美,让人不禁也对小镇的风景与生活心生向往。 

  好的配图不应仅仅作为文字的附属,还要具备启迪智慧的独立生命力。它应该是一幅精致的艺术品,既有构图设计方面的巧思,又能够以静态的、单一的画面勾起读者对完整故事的想象,引发人们对图片背后动态的、复杂的问题的思考。这样,即使我们疲于阅读文字,也能够依靠志书中的光影之美获取小镇物产人文的风貌与风华,在心灵上建立起与小镇的联系。 

  版式之美,应时代阅读风尚 

  阅读《东山镇志》和《新坝镇志》,一个明显的体验是轻松舒适。这一良好的阅读体验得益于两本志书的排版之美。 

  志书页面有大量留白,使整本书看起来干净又简洁。又因为双栏排版,每行字数控制在20字以内,这让已经适应了“读屏”的我们在阅读时无需花费太多耐心。此外,页面插图也十分讲究。图片布局和谐,多用占据半页甚至整页的大图,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还起到了间隔文字、减轻面对单一文字带来的“审美疲劳”的作用。 

  好的排版是可以给文字化妆的,就如同略施粉黛的姑娘能给人以舒服的视觉感受一样,化了妆的文字,也能够减轻读者的阅读压力。尤其是在这个“读屏”时代,集中于小小屏幕的信息虽然海量而又方便,却让我们越来越失去阅读文字的耐心。两本志书在排版上的精心设计,则顺应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短小化、图片化的阅读趋势。它们在设计上的留白,留住了读者的耐心,提升了阅读的体验,也为将更多人的阅读工具从电子产品拉回纸质书籍提供了可能。二维码可以做些什么?收款、付款、下载软件、添加好友等无疑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功能。而当我带着好奇扫开两本志书中的二维码时,才发现书里别有洞天。 

  每一个二维码背后都是一段简短的视频,这些视频对相应的文字起到了补充说明作用。讲到东山碧螺春,不想看复杂的文字,一段视频,马上全面了解从碧螺春的种植采摘再到采茶品茶的整个流程;讲到说唱山歌,不知道山歌到底怎么唱,一扫二维码,山歌表演立即在手机里呈现;讲到东山历史建筑春在楼,难以通过文字描述领略园内空间布局和精美雕花设计,二维码列在页面侧边,随手一扫,每一个细节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将二维码融合进志书编纂的创意,弥补了纸质书籍天生的缺陷,使名镇名村志变得立体而又具有无限拓展的可能。我们不仅能够在书里看到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展现出来的名镇名村,还能够通过视频听其声,观其行,使整个镇村通过“全媒体”技术以更加立体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同时,一个二维码就是一个活的通道,编纂者能够在后台利用二维码将镇村的最新动态传递到书中,赋予名镇名村志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从而让其真正“活”起来,达到体量轻薄内容却不轻薄的目的。志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是作为执政者或是历史研究者了解一方地情的资料性文献,多见客观描述,少见人文情怀。当然,若是只为发挥传统的“存史”功能,这样的志书显然也能完成自身使命。 

  但《东山镇志》和《新坝镇志》两本志书,显然试图超出传统志书的编纂理念,而将读者从有限的小众群体拓展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无论是语言文字的文学性,还是图片的精致鲜活,亦或是短小精炼、讲究留白的排版设计,实际上都在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对阅读的需求。这样,志书体量虽小,却蕴涵着心系人民的情怀之美,它们努力通过形式上的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群众呈现出一道道精彩纷呈的地方文化盛宴。 

  而这,正是延续地方志文化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古至今,任何一种具有源源不断生命力的文化,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是在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革新中得以延续的。我们可以看到,从少数精英分子抒情言志的赋与诗,到传唱于民间巷陌的词与曲,再到人人皆可理解的戏剧,文学体裁兴盛流行的趋势正是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的。方志文化也同样如此,只有当志书具备心系人民的情怀之美,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之美,凸显出方志文化的风骨与担当。 

  名镇名村志到底该不该走时尚图书的道路,到底该不该重宣传功能而轻存史功能?这个问题一度成为方志文化届讨论的热点。传统的体例与形式固然能够发挥志书的“存史”本职,但以更美形象出现的名镇名村志也未必不能传承文化,甚至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现实作用。美在当今社会已经不仅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而存在,而且作为生产力本身而存在。越来越多“美志”的出现,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翻开志书,让乡土文化走向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心中。这样,名镇名村志之美就能够从纸面走向现实,不仅呼唤起人们的乡愁情思,还能招揽来更多的机遇资源,使方志文化成为服务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活的文化”,创造出现实的财富,最终实现从“姿本”到“资本”的转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让志书变得更美,是符合人类本性的创新,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尝试,是服务地方的坚守,也是文化自信的直接体现。作为地方志工作者,也许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在传统与创新,存史与宣传,资政与服务经济生活之间寻找契合点,让我们的方志文化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更加熠熠生辉。 

(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