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 > 学术论著
高翔: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 阐扬中华历史文化
2020-12-17【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首次系统阐述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时代价值、理论方向和实践目标,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一篇引领新时代考古和历史研究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考古和历史研究

  越是伟大的时代,就越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研究,始终强调要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历史和历史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国泰民安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山河破碎的惨痛教训。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础和出发点。

  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构中国历史、阐释中华历史文化,可以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百年来,我国几代考古学人接续奋斗,“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充分肯定了考古学的成就,也寄托着对考古和历史研究的殷切期望。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民族从悠久的历史中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氤氲化育,卓荦磅礴,在大多数历史时代都走在了世界各民族的前列。今天,我们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气势恢宏地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考古和历史研究要认清这一大势,自觉顺应时代潮流,服务民族复兴。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科学阐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渊源和嬗变,准确解读中华文明的精髓和内涵,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历史必然和基因谱系,努力建构中华文明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凝练中华文明独特的标识性概念和表达方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时代中国史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历史学界的明确要求。总书记要求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掲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学和文献学常被看作推动历史科学发展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9·28”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包括探讨符合历史实际的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认定标准,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

  考古和历史研究要有思想、有灵魂、有担当。从我国考古学的现状来看,我们离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期望与要求还有较大距离,集中表现为考古成果的整理、研究、阐释工作相对滞后,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建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亟待加强。建设新时代中国考古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前进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要求为行动指南,牢牢把握中国考古学的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把中国史观、中国史实、中国思维、中国精神融会贯通于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紧随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推进考古工作创新性发展、考古成果创造性转化。

  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在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上发力,在加强考古人才队伍建设上着力。

  三、以优秀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增强中华文明的吸引力感染力

  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认同我们的历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9·28”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当前,考古学界对历史文化的阐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促进公众正确认识考古学的重要作用,正确引导公众认识相关遗迹、遗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正确传播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等方面的工作仍不充分,相关体系并不健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考古遗址和文物的研究阐释和普及推广,坚持“大家写小书”,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优秀历史文化,在扩充历史知识、涵养道德情操中,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要求,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面对风云激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但要向世界讲好中国今天的故事,而且要讲好中国昨天、前天的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对世界各国人民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以其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谈经论道,纵论古今,让各国人民更切近地触摸中国历史文化脉搏。作为考古和历史学工作者,我们应以高度的使命感,在国际人文交流中,以学术的方式向国外受众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充分展示我国在悠久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多维度地呈现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风范。国际合作局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统筹安排考古“走出去”,在交流互鉴中阐扬中华历史文化,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四、扎实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

  历史研究院院部和史学片各所要按照院党组要求和伏瞻同志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做好学习贯彻“9·28”重要讲话精神的工作。我这里提几点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中国历史研究院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这一核心职能,组织全国史学工作者深入学习“9·28”讲话精神。要把学习“9·28”讲话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贺信精神,特别是致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历史文化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完整、准确、融会贯通地把握新时代党中央对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基本方针、基本思想,把责任和使命真正担起来。

  二是大力推进学科融合,重点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融合。考古学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学科融合。考古学本身就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当前,考古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做到相对多一些,但和民族学、人类学特别是历史学的融合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应该看到,对中国文明起源、文明演进过程的研究,如果没有考古发现的支撑,就会失之空;但考古学如果没有历史学的指引、支撑,就会失之碎,甚至迷失方向。二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对我们准确认识历史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史学片各学科在这方面要提高站位,放宽视野,自觉打破学科壁垒,按照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推动学科融合,创新研究方法,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学、考古学的必由之路。

  三是加强文物保护。不管谁发掘、谁保管,文物都属于国家。史学片各所都要增强文物属于国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意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物要做到账实相符,防火防盗。与此同时,要按照中央领导要求,做好统筹全国考古文物工作。要建立、完善各考古工地出土文物的清点、登记、报告制度,新出土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制度,严格文物外借、巡展请示制度。对文物的保护,要实行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全程监督,终身追责,确保国家资源,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们手里受到善待,发挥价值。

  四是加强党的建设。学习贯彻“9·28”重要讲话,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意义。史学片各所要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对党建薄弱环节,查漏补缺,立行立改。各考古工地,以及在外地建立的各分支机构、中心,都要建立、健全党组织,党员走到哪里,组织的管理、监督就要到哪里。要采取措施,想方设法改善一线考古队员特别是艰苦地区考古队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其出成果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