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 > 学术论著
浅谈编修通志及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以《江宁区志》编纂实践为例
2019-10-25【打印】

图一:《江宁区志》封面图

  江宁区志是编修通志,我们之所以选择编修通志既是继承传统,又是为了锤炼精品,编修出高品位的志书,为方志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做出贡献。众所周知,编修通志要付出大量的劳动,要做很多考证、补充、修正工作,即好的保留,错的纠正,漏的补上,长的精简,新的续上。正如《高淳县志》第一轮、第二轮主编薛兴祥说:江宁区志采用通志形式,可以看出,江宁区领导和修志同仁在二轮修志中的气魄和决心。其二,编修通志有利于人们使用,一志在手,纵览古今。“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方域之情,尽在眼前。”免去新旧两志衔接之烦,便于社会各界读志用志。其三,编修通志有利于突出改革开放。毫无疑问,二轮修志无论编修通志还是编修续志,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记述均为重点,但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记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能体现其全面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在编纂通志过程中,注意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一、抓住机遇,彰显历史文化特色 

  首轮修志由于受“详今略古”“三宜三不宜”(宜粗不宜细、宜分不宜合、宜略不宜详)思想影响,对古代资料挖掘使用不够;对近代资料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资料尤为不够;对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和两次重大失误的记述更是心有余悸,甚至有意回避。我们抓住编修通志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彰显历史文化特色。

《江宁区志》全四册

  江宁乃历史文化大区,历史遗存丰厚,名人荟萃,名胜古迹几乎遍及全境。作为十朝京畿重地,其文化深受古都南京的辐射影响,时代特征鲜明。这些文化积淀在江宁的山水人情之中,独具魅力,底蕴深厚。其一,这里有“南京文化”之根——汤山猿人;金陵文明之源——长江文化、秦淮河文化、湖熟文化在这里融汇;秣陵、丹阳、湖熟西汉侯国的历史文化在这里沉淀;牛首山佛教、方山道教、湖熟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在这里生存发展。这里还有古都文化之经典,南朝石刻、定林寺塔、宏觉寺遗址、南唐二陵、岳飞抗金故垒、郑和墓、阳山碑材、杨柳村古民居群、蒋介石温泉别墅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江宁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留给江宁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成为可能产生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的“稀缺资源”。其二,江宁人民勤于劳作,农工皆本,义利并重,故而物产丰富、百工兴盛。史有“上元之民善商,江宁之民善田,龙都之民善药,善桥之民善陶,陶吴之民善剞劂,秣陵之民善织,窦村之民善刻”之说及“天下望县、国中首善之地”之美誉。其三,江宁的文化地位与南京古都之地位息息相关,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江宁的发展均离不开南京。江宁历史文化遗产是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南京文化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富存之所。

  为了彰显上述历史文化特色,在志首设《南京猿人与湖熟文化》,内容有南京(汤山)猿人、点将台遗址和昝缪遗址、湖熟文化,作为彰显金陵始祖及江宁地区底蕴深厚历史文化之窗口。志中除了设文化编外,还设历史文化遗产(物质、非物质)、艺文、古代诗文选等编;在丛录中收录江宁与南京、江宁金箔、千年古镇、江宁物艺、轶闻掌故、名人与江宁、江宁旧方志等内容,约30万字(不含文化编)。

  此外,还补充记述民国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应入志内容,设有:江宁自治实验县县治工程规划与实施、民国时期金融机构、民国县政府、抗日民主县级政权、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民国时期军事机构及驻军等章节;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编中设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阶段等节、目;在丛录中设文件辑存,收录江宁自治实验县迁治地址意见书、江宁自治实验县施政措施和江当句溧四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国民抗敌总会成立大会宣言等珍贵史料。

  二、志载盛世,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志载盛世,就是说要详尽地将江宁人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拼搏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甚至走过的曲折道路完整如实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以启迪后人。怎样才能做到“志载盛世”,我们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全面完整准确地记载改革开放(时代特点),二是突出本地的亮点和特色(地方特色)。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修志记述的重点、要点,记述好了也是全志的亮点。我们记述改革开放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即对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总览编中集中记述,而对计划、财政、税务、金融、价格等调控体制改革和教育、劳动、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则分散在相关编章中记述。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我们不仅仅记述30年经济体制改革成就,而是从源头记述,记述新中国成立6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与成就。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进行有计划经济建设,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中心,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30年,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这样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记述方法,从宏观上对改革的起步、发展、深化全过程的记述,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记述改革的格局。政治体制改革虽然相对比较滞后,志书还是有内容记述的。我们从区情实际出发,选择了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扩大基层民主5个重点内容在有关编章中记述。为彰显时代特点,志书还专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保险  证券、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区划、国有资产管理等编章节。

  “地情是立志之本”,志书内容记述必须从区情实际出发,反映地方特色。1992年6月,江宁自费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6年的开发建设,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各类开发区前列,已成为江宁乃至南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至2007年,区内有3个经济开发区,分别是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科学园和南京滨江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年,三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47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42.6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38.69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4.02%、53.11%和64.43%。2010年,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建成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首批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滨江开发区跻身省级开发区行列。此外,还有9个街道工业集中区。故设专编进行全方位记述,包括决策与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园区产业、园区经济等。江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997年,经市小康考核验收组验收,全县综合评分为94.09分,江宁县总体达小康;2007年,经省全面小康社会认定调查组检查,江宁区省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四大类25项指标全部达标。社会保障方面,2007年,一个涵盖机关事业单位、城镇企业、农村三大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五大险种”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区基本形成,实现全区社会保障制度从“广覆盖”到“全覆盖”的转变,继“全民医保”之后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全民养老保障”。据此,志书中有专编进行记述。撤县设区以来,江宁区的商贸市场、建筑业、房地产业、服务业、旅游业发展较快,这些内容升格独自成编。

  三、广(度)深(度)并重,强化记述事物深刻性 

  志书是“博物之书”(司马光),记述事物没有广度(全面)谈不上深度,仅有广度没有深度也会大大影响志书质量。记述事物有深度能够反映事物的兴起、转变、演化和现状,能体现事物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展现事物兴衰起伏的轨迹和脉络。在这方面除常规性要求外,我们刻意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挖掘资料,深化记述内容。以居民生活记述为例:志书设《居民生活 社会保障》编,居民生活设三章,第一章居民收入与积累,第二章生活消费,第三章小康达标。其中第一章居民收入与积累,第一节居民收入,分为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分为收入水平、收入构成两个方面。收入构成又细化为年收入总水平、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其他非生产性收入,文表结合,一目了然。第二节家庭积累,分为固定资产、居民储蓄两个方面,附有1950~2007年江宁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情况表。第二章生活消费,第一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第二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两节的记述条目相同,均设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目。消费结构又细化为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居住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交通和通讯消费、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八个方面。其中食品消费还详列1957~2007年的粮食、蔬菜、肉类、家禽、油脂类、蛋类、鱼虾、食盐、食糖、酒、烟、水果、茶叶的消费数值,客观地反映居民食物消费由吃饱向吃好转化,逐渐讲究营养搭配的变化状况。附有1957~2007年江宁县农村住户主要主、副食品人均消费量情况表,1978~2007年江宁县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情况表,1957~2007年江宁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1985~2007年江宁区城镇居民主要食品人均消费量情况表,1985~2007年江宁区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情况表,1997~2007年江宁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这样记述,更能立体化、全方位反映江宁区农民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变化状况,既有广度更有深度。二是增加个体记述,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志书在经济部类中除了全面介绍行业发展状况外,还设有企业简介。工业编中介绍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讯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58家;建筑业编中介绍建筑企业7家;商贸市场编中介绍商贸市场52家,其中农贸市场9家,百货卖场7家,超市5家,电器专卖3家,汽车专卖4家,家居建材5家,商业街区10家,物流企业9家。在其他部类如教育编中设有学校简介。这样既有面上情况的综述,又有点上的记述,点面结合,就加强了记述的深度。

  经过整整8年的努力,厚厚四大本560万字的《江宁区志》终于在2014年年底正式面世,这是江宁地方文化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和辛勤劳动的结果。历任区长和分管副区长都十分关心、支持地方志的工作,各街道、园区、部门也密切配合地方志工作。为提高区志质量,区政府还专门聘请浙江大学教授、方志界著名专家仓修良先生为《江宁区志》的顾问,仓教授不顾年事已高,每年都亲赴江宁,对《江宁区志》的编纂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对我办工作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指导,分管副主任及业务骨干多次到江宁检查、督促、指导志书的编纂工作。修志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与心血。今后,我们将继续前行,发扬修志人的奉献精神,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攀爬方志事业的高峰。

  (江宁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濮潇)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