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统编统纂”二轮《成都市志》 编纂操作模式创新探索
2020-03-24【打印】

  统编统纂,是区别于一轮志书由部门分别编纂,或以课题项目委托承包方式编纂而言。“统编”,即统筹制订志书编纂规划与编纂实施方案,统一部署分解市志资料和初稿编纂任务。“统纂”,即统一组织开展市志后期总纂合成工作。“统编”与“统纂”,即是整个修志工作前、后相衔的两个阶段,也是以“统”为基础和前提,统筹推进方志编纂工作的一体化模式。成都市二轮志书编纂采取统编统纂模式,初衷在解决首轮志书分别编纂成志,编纂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效率不高,资料和记述突出部门本位、全域覆盖不足或不到位,志书整体性不强,特别是交叉重复问题突出、体例及行文规范不统一、数据资料口径不统一等质量问题。

  一、创新设计志书“统编统纂”实施的基础前提

  (一)立足短时段志书实际以“新修”思路“续志”

  相对首轮成都市志编纂,二轮市志编纂更重顶层设计创新。特别是2013年市志编纂工作重启后,首先明确了“以新修志书思路续志”的总体思路。

  不同于首轮志书,因弥补清末民国历史空白,上下时限跨度长达150余年,二轮市志记述起于1990,止于2005,仅16年时间。因此,顶层设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即立足短时段(16年时间)、接续首轮市志的实际,明确总体编纂思路。首轮市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包括体例结构、编纂操作模式到志书质量等,其缺憾也是客观的。二轮成都市志编纂启动之初,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时限、史实接续为根本,刹住前志思维惯性,打破前志框框,不落前志巢舀,“以新修志书思路续志”。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会所在地、特大中心城市,国务院发展规划定位的西南“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因此二轮市志编纂方案明确要求:作为“一方之全史”,二轮成都市志要超越前志“部门”为主、“成都”为主狭隘的本位意识,对驻成都的国家和省级军事、行政、企事业单位及重要活动、重要成就,要在相关部类志书中加以恰当记述,全面反映全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充分体现“两个特色”,要结合短时段志书实际,将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融于一炉,既注重体现时代特色的地域性,也力求体现地域特色的时代感。结合“三中心、两枢纽”国家定位,二轮市志确定科技、商贸、金融、交通、通信作为重要卷目设置、重点记述内容。

  (二)创新结构模式“述、事为纲,条目落地”

  章节体与条目体,是新方志编纂的两种基本体式,但均不是地方志传统所固有,而是近代以来西化影响带给地方志的结构模式变化。其中章节体志书民国时期已出现数部,反响较大的是郑励俭编《四川新志》,因其结构谨严、综合性强、内在逻辑联系紧密、著述性特点突出,而为首轮新方志编纂普遍采用。二轮志书编纂启动后,多地纷纷探索实践条目体。两体各有优势,但也各存局限。2013年二轮市志编纂工作重启,在总结二体得失基础上,折衷二体之长,重新调整篇目结构,探索实践新纲目体。首设总述、大事记,将原市志大篇(卷)结构调整为中篇(卷)结构,各卷按四级分层,以条目为展开记述单元。各层级配套“述”体,以强化整体逻辑关联和宏观综合史实记述。“述、事为纲,条目落地”,颇合传统志书“纲举目张”要旨。

  (三)规范体系着眼简明实用

  规范体系,不仅是志书编纂的基础,更是统编统纂编纂模式实施的重要前提。

  成都市二轮志书编纂启动初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制订了严密的编纂操作规范文本。规范着眼于严、细,其中,如行文规范、计量规范,多照搬援引,也有结合地方实际,体现编纂思想、围绕编纂目标制订的规范文本。二轮市志重启后,及时修订了规范体系,一是个别增补,及时更新规范体系。如字符规范、计量规范,及时引入新规。突出重点,加强涉及政治质量的称谓规范、数据(含表格)资料运用规范和各层级的标目规范等。二是化繁为简,疏而不漏。摆脱本本,简化条文,真正让编纂操作者记得住,掌握得牢,便于遵循。同时针对编纂中的实际问题,以研讨共识来弥补规范以外的细节规范。

  二、协同作业志书统编统纂过程的现代统筹学运用

  (一)众手成志与专家修志结合

  “众手成志”是上轮市志编纂所普遍采用的模式,通常以各部门和单位为任务主体,各自确定修志人员开展此项工作。虽然该操作模式的优势与缺点同样明显,但结合当时实际情况,也是不二选择的编纂模式。“专家修志”在首轮志书编纂过程中即已提出,但规模很小,也很少成功范例。即便是在二轮市志编纂时,尽管“专家修志”的呼声很高,但具体付诸实施的很少。这一方面是受制于职业化修志人才严重不足的实际;另一方面,是关于具体单位、事业、行业的发展演变过程、入志资料构成情况,舍相关单位、相关行业,是“隔行如隔山”的职业修志人员不可替代的。因此本轮市志资料收集和初稿撰写阶段,仍沿用了“众手成志”模式,充分发挥“众手”之长,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和初稿撰写工作。志稿总纂阶段,则采取“专家修志”模式,聘请熟练方志编纂技术与技巧的专业修志人组成总纂班子,依托部门志资料和初稿开展志稿总纂工作。但两个阶段、两种模式并非截然分开,“众手成志”阶段,成都市志总编室与各部门协同制订有关资料和志稿编纂大纲,总编室业务人员开展修志人员业务培训、编纂业务指导,并组织资料长编和初稿的审查验收。这样既提高了众手成志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益于总纂人员尽早、充分熟悉地情资料,从而实现“众手成志”与“专家修志”的无缝对接。市志总纂阶段的“专家修志”,也非封闭操作,各部门仍然承担着总纂资料的补充提供工作,总纂人员为充分把握宏观地情,发展变化节点、重点、特点情况,根据需要不定期深入有关单位调研。

  (二)培训、指导、示范三结合

  修志启动之初,针对性开展编纂业务培训与指导。培训和指导对象以各部门临时安排或兼职开展工作的修志人员为主,培训重点在修志基础知识、市志编纂规范、资料收集整理和初稿撰写要领。业务指导重点在以卷为单元的资料长编大纲拟订,以事件为单元的资料整理编排,以条目为单元的资料信息要素梳理。具体方式是将行文规范学习、深入一线跟进指导和编纂示范“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特别是通过以卷为单位的业务跟进指导,形成各卷条目要素汇编,及“从群众中来”、经过总编室修改完善,再“回到群众中去”的不同类型的条目样本,便于编纂者举一反三借鉴,于实际编纂操作收效显著。

  成都市二轮志书编纂专家委员会,汇聚了省内方志与各学科、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于二轮市志编纂工作既有具体的业务指导,同时还通过编纂方案论证会,涉志重要史实、资料认定会,编纂工作业务咨询会,涉志重大课题项目研讨会等方式间接参与修志工作,与编纂人员随时保持充分的工作交流。业务指导重点不仅放在志书体例、体裁和行文规范等技术层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宏观地情的把握与资料运用上。

  (三)编、研、审三结合

  《成都市志》总纂过程中,开展编、研、审结合,分工不同的总纂人员首先要交流总纂基础工作情况、总纂思路定位、总纂篇目明细。通过研讨交流形成实际操作共识,所出研究成果如续修地理志定位、关于文化卷编纂思考、关于《附录》取材标准原则与范围等,不少已在公开或内部史志刊物发表。除编纂宏观思路,实际编纂中于一些具体记述技巧问题、业务规范把握尺度问题、地情资料处理细节问题,甚至图表插附问题等的研究,也伴随整个总纂过程。方式既可是定期的月末例会,也可是不定期于重大业务问题进行集体研究会议。通过各扬所长、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形成实际操作共识。除编纂工作例会机制,总编室还建立了总纂稿内审机制,与部门审查、上级审查等外审机制紧密呼应。内审,实际上是总编室人员自换角色,由“编”而“审”,志稿易手,你审我编。通过角色转换、编审易位,更便于总纂人员树立志书全局观念,更便于举一反三及时发现志稿存在问题,更便于志稿的统一规范从而提升志书整体性。与此同时,志稿外审程序同步,包括专家审查、部门审查、保密审查和民族宗教政策把关审查等。各方审查意见落实,不停留于见子打子、机械“照办”,而是择善而从,借审稿意见落实之机,进一步系统完善志稿。

  三、精细操作志书统编统纂成果的质量管控

  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关键。这种“细节”,不仅仅在于对志稿的精细打磨,更重要的是在志书编纂各阶段和环节,都要做到精细化的管控作业。

  (一)精确定位总纂思路

  总纂初期,开展深入细致的资料梳理和调查研究,明确各卷编纂思路定位和内容重点。如基础部类的地理,作为最具地域特色、但发展变化最不明显的内容,在前志已有专志记述基础上,二轮市志记什么、该怎么记。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交流取得操作共识:重点发掘记述四个方面变化:一是主城区面积在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二是极端气候较历史更显极端;三是大气环境随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及当代大力治理成效,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此消彼长情形;四是地质灾害发生历史规律与当代变化。同时,纳入近年地理学科新的方法,如地质地层划分法;新的观点,如地域生态承载理论观点;成都地理考察研究新成果,如市境内天然气资源的新发现等。又如志末《附录》,编纂时重点研究区别于县级志书《附录》、符合特大城市志实际的附录资料定位,即不以史实的拾遗补缺为重点,而是着眼于学术研究价值、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将资料收录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全志记述重点内容、重要史实,加强拓展性资料、深化性资料和佐证性资料收录;二是抢救性史料和新生事物史料的收录(如抢救收录已消失街名,同时收录断限内新增街名),三是宏观性、综合性整理资料(如贯通上下限的综合统计资料)收录。通过逐卷资料的消化,达到编纂思路明确、统一,做到谋定后动。

  (二)围绕“四补”做实做精

  编纂后期,做好审稿意见落实与资料补核。一是“补缺”,即弥补缺失资料、缺失要素。按照地方志书对入载资料的基本要求,“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审视资料信息有无缺漏,通常志稿初稿的资料缺失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的个别类目资料缺省;另就是微观层面的条目信息要素不全:有时间概念资料缺省,结果性资料缺省,节点性和典型性资料缺省,必要的背景资料缺省等情形。二是“补强”,即强化地方优势、特色事类资料。使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专业)特点的章节和类目得以加强,特色得以更加鲜明凸现,使其体现和记述更加准确到位。三是“补正”,即修正不当观点和不实数据资料,尤其以数据资料复核为重点。四是“补备”,即配套、完备入载资料形式组合。如新增地图、示意图、照片、数据表格等资料形式,通过丰富资料入载形式,使志稿内容资料性更强,资料形式更多样化,组合出的资料价值和优势更加凸现。

  (三)痕迹管理贯穿全程

  2013年二轮成都市志编纂工作重启之初,提出加强编纂工作痕迹管理四个要求:一是及时整理记录每次编纂工作例会与不定期编纂业务会议的工作汇报要点、工作研讨内容和工作议定事项,形成《会议纪要》,作为指导和推进实际工作的依凭,也作为检查工作、追溯整个总纂过程的重要依据。二是及时、规范保存每个人、每个工作阶段的编纂成果,包括电子版和实物稿本;三是及时整理、落实并妥善保存各层级、各方面的审稿痕迹,含书面意见和花脸稿本。四是按年度及时汇集整理编纂工作总结、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编纂工作创新报告等文献,并加以妥善保存。

  四、问题导向志书统编统纂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实施“统编统纂”,如何进一步用足用好“法”的支撑。地方志资料覆盖全域,地方志记述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因此地方志书编纂,离不开强力的行政支撑,包括修志经费支持,修志资料组织和修志任务分解部署,这是首轮志书得以编纂完成的一条基本经验。二轮市志编纂启动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发生根本转变,“地方志工作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靠过去的行政命令方式组织编纂地方志,已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从此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又正式提出“依法治志”概念。前后十年间,通过两个国家级方志法规文献的贯彻实施,为二轮市志统编统纂机制的及时建立完善和今后统编统纂工作实施提供了根本保障。

  实施统编统纂,如何进一步做好“统”字文章。“统编统纂”,核心在“统”。要求进一步强化地方志机构在修志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对地方志机构的专业水平、行政组织与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之前的修志机构工作,主要在制订修志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协调开展修志工作,组织开展修志业务指导咨询、修志成果审查验收等。统编统纂变部门单位各自为政、分散编纂为修志机构集中统一编纂,从而增强了专门修志机构“统”的职责,赋予了“统”字更丰富的工作内涵。它不仅仅局限在过去的“统一组织协调”志书编纂工作,而且充分体现在编纂操作实务上的“统一”与“统筹”。即统一规划,统一规范体系,统一方案实施;统筹开展修志业务培训与人才培养,统筹做好方志资源保障、方志质量体系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

  实施统编统纂,如何进一步夯实资料基础。新颁《条例》,不仅明确了地方志资料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真实性要求,同时明确地方志资料属地提供的义务,使地方志机构开展全域资料征集有了充分的法理依据。二轮成都市志编纂期间,作为志书编纂重要资料的地方年鉴,正式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使地方志资料有了及时、可持续积累的渠道与载体;2013年,成都市委办公厅下发《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从而为实现地方志资料全域覆盖、常态化积累,为今后统编统纂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修志资料基础。近年,在解决主渠道资料来源问题同时,成都市地方志机构还积极面向社会以课题项目形式公开征集散落民间的各类特色地方史料。

  (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